近年来,国内所谓的商品现货,无论是大宗商品市场,还是权益类商品市场,从市场端到投资端的、相互之间的侵权与维权之争持续升温,且具有从社会化向法制化演进的趋势,这无疑为国内商品现货市场的健康、稳定的建设与发展;为市场建设者及投资者,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尤其是其中的社会化“维权”。
在这其中,投资者的投机理念与行为的“屡教不改”,固然令人遗憾不已,但市场建设者在商品现货市场的投资及经营管理中,仍然持有资本投资阶段的原始积累的心态与手段,亦是令人万分痛惜。
一、由原始积累向价值竞争迈进
由于中国自计划经济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商品现货市场的发展,与西方发达经济体的最大不同,是由“借鉴”后者的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而草创起来的。
因此,时至今日的中国商品现货市场——无论是大宗商品、还是权益类商品,都保留了大量复制商品期货市场的“基因”,反而缺失了商品现货市场源于专业批发市场的基本因素。
如此,中国商品现货市场自“资本”积累而步入竞争的二十年左右的发展史,是一种可悲的“创新”、“创业”史。而这样的可悲“创新”、“创业”史的重要表现之一,不仅表现在商品现货市场对商品期货市场“基因”的大量复制,也表现在商品现货市场自身各产品的大量复制方面。
前者不言,仅以后者而论,国内商品现货市场从贵金属白银、到原油,从书画艺术品、到目前“方兴未艾”的邮币卡等等,都充斥着不论背景是国有、混合制抑或民营的,市场及其企业间的,通过大量的市场交易产品的复制及同质化,以寻求市场及投资企业在短时间内完成资本积累的“创新”、“创业”之举。
而在这其中,又有多少商品现货市场,真正意识到、并行动起来,去解决商品现货市场比其期货市场,更能够或更应当服务于现货商品生产及贸易厂商——即所谓的服务实体经济——的现实重任;又有多少商品现货市场的产品及其产品结构,能够满足商品现货生产及流通,即寻求其投资溢价需要,又保障其投资利润需要和投资成本控制的产业需求、市场需求?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