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目前大概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学界以及政府官员总是有意无意的传播着一个观点:中国政府印钱,是基于外汇储备的增长。
也就是中国央行每收到国内各种经营主体拿过来的一美元的外汇,就印出来6.2块钱的人民币兑给人家。
猛地一眼看过去,如果这种机制真的存在的话,人民币背后就是美元,人民币的信用和美元信用是直接挂钩的。美元信用就保证了人民币信用。
这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在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时候,这种说法没问题,反正你编造一个大致同比例增长的外储数据和货币供应数据就行了。哪怕在细节上不完美也没关系,货币供应数据看起来似乎太多了也没关系,老百姓保持一个外汇将持续流入填充货币泡沫的预期就行了。
不过可惜的是,最近这个谎有点圆不过去的了。关键性的问题就在于:外汇储备进入下降通道了,而且下降得还挺快,让中国央行措手不及,根本没有时间准备新的印钱借口。
减得最多的是2014年9月份,减少了811亿,其次是2015年3月份,减了715亿。7月份的减少额度算是名列第三,比一二名要少很多,但比均值要高很多。
中国政府面对外储的逃离趋势毫无办法,想不承认都不行。这种事根本瞒不住。看着满大街都是关门歇业的外资企业,你要说外资仍在流入中国,连鬼都不信。
绝不可能出现外储在13个月这种中期的时间维度上呈现减少趋势,你中国的基础货币反倒在这个维度上呈现增长趋势的情况。
有意思的是,这种情况偏偏还就真的出现了。2014年6月份央行公布的M1数据为34.15万亿人民币,到2015年7月份,居然增长到了35.31万亿人民币,足足增长了1.16万亿人民币。这事儿就很搞笑了。
当然了,央行公布的货币数据可信度极低,这是人所共知的事,一般来说,我其实不太在意它的月度数据本身,只是在意年度级别的数据演化趋势。
恰恰就在这种年度级的趋势上,中国的货币供应数值,与外储数值之间,出现了极其清晰的背离。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