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观察】外储再次大降,降准概率上升
①外储再次大降。11月中国外储下降872亿美元,为4个月以内第二次单月降幅超800亿美元,反映资金流出压力仍大。
②或与远期购汇交割有关。11月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外汇成交量并未放大,美元兑人民币即期交易量由10月日均193亿美元降至160亿美元,意味着资金流出并未加速。但我们注意到8月银行代客远期净售汇679亿美元,而这些远期合约多由CNH/CNY套利形成,期限以3个月为主,11月份开始大量进入结算期,因而企业远期购汇合约的交割大幅降低了银行体系当期外汇储备。
③资金流出压力仍大。美国12月加息临近增加汇率贬值压力,加之央行为加入SDR推延的贬值压力存在阶段性释放风险,而上周以来人民币汇率大幅震荡,外汇市场成交量也显著放大,预示短期资金流出压力仍大。
④再次降准概率上升。自10月双降以来,央行未再下调7天逆回购招标利率,主要通过公开市场小幅加量以及设定利率走廊上限来稳定流动性预期。未来美国加息制约国内降息空间,年内再降息概率不大,但随着资金流出压力的增加,再次降准概率上升。
外汇储备暴跌872亿美元值得担忧吗?
作者:韩会师 来源 会师论市
今日(12月7日)央行公布数据,11月外汇储备下滑872亿美元,似乎是为了与外储大跌相应和,今日在岸市场美元对人民币即期汇率收报6.4082,创9 月来新高,截至下午5点30分,离岸市场美元对人民币即期汇率报6.4670,为9月11日以来峰值,人民币贬值压力可见一斑。
现在根据外汇储备波动情况谈人民币贬值压力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数据摆在那里,对外贸易是大幅度顺差,而外汇储备却在下滑,很明显资金仍有较大的外流冲动,现在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外汇储备是否经得起如此猛烈的冲击。
近日不少朋友问,老韩,你觉得咱们的外汇储备够用吗?
此类问题让笔者深感央行当家之不易。2、3年前,国内学术界的讨论重点之一是外汇储备规模是否过大,当时央行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批评外汇储备过大的声音犹在耳边萦绕,现在大家反而开始担忧外汇储备够不够用了。央行真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笔者看来,只要没有特别意外的情况出现,我们的外汇储备是足以应对资本外流压力的,央行还远未到为了保护外汇储备而允许人民币大幅度贬值的地步。
先看本月的外汇储备数据。872亿的下滑规模的确不小,但其中受非美元资产贬值的影响不小。11月,欧元、日元和英镑对美元分别贬值了4.0%、2.0%和2.4%,当前全球外汇中欧元、日元和英镑的占比分别为20.5%、3.8%和4.7%。
假设我国外储结构和全球结构类似,根据10月底3.5255万亿美元的外储数据估算,11月由于非美资产贬值导致的外汇储备下滑大约是360亿美元。
按照3%的投资收益估算(可能低估了外储的投资能力),平均每个月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大约有90亿美元。这样算来,真正由于结售汇逆差导致的外汇储备下滑可能仅有872+90-360=602亿美元。当然这是建立在央行没有任何其他操作基础上的估算。
这个数据也不小,所以看上去我们的确应该为外汇储备够不够用担心一下了。毕竟8-11月,除了10月出现了很奇怪的114亿美元外储上升之外,其他三个月都是大幅下降,月均降幅高达748亿美元。
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庞大外汇储备的优势,即使今后每个月都有748亿美元的下降,1年之后,我们的外汇储备也不过下滑至2.54万亿美元,绝对规模仍然很大,因此我们不必对外汇储备的下滑太过担忧。
此外,以外汇储备调控即期汇率,其核心含义就是表明央行有足够的信心最终打退贬值预期。这场战争一旦开火,就不能轻易认输,否则等于给贬值预期添油加火。从而导致央行退一步,市场进一步的尴尬局面。当初的泰国、印尼都品味过这种痛苦,我们坐拥如此庞大的弹药库,绝不会轻易重蹈覆辙的。
既然在汇率上很难做出低头的姿态,那么我们就不能对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的贬值幅度报过高期望,虽然从11月2日算起,人民币已经贬值1月有余,但毕竟至今距离6.4510的前期低位仍有很大距离,笔者还是倾向于将此轮贬值看做人民币汇改后双向波动过程中的阶段性行情,并非新一轮大幅贬值的序幕。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