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多重因素影响现货交易市场,一方面,清理整顿之下,白银、原油产品被迫下线,交易所处于无米下炊的窘境。一方面,政府层面推动互联网+概念对大宗商品交易有利。在这种复杂环境下,众多现货交易所纷纷开辟新的产品和采用新的交易模式,试图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目前较为常见的产品为茶叶、人参、酒及其他藏品,基本上都采用“商品发售模式”或称“商品连售模式”。这种模式下,厂商或发售商可以借助现货交易场所的平台把商品一次性全款售出,解决销售问题和加速资金回笼。买方(交易商、投资者、消费者)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买到有交易平台背书的正品,并在交易平台上提现消费或者转让赚取市场溢价。交易平台多数承诺采用撮合交易制,不提供杠杆,使得风险性降低很多。采用此类模式的典型有上海自贸区红酒交易中心(红酒)、大圆普洱交易中心(普洱茶)、青岛九州商品交易中心(人参)。
此类金融创新从商业模式上看是相当完美的,各方都得益,而且基于真正的商品销售,符合政府倡导的“服务实体经济”需求,在实际应用中获得很大成功。
以大圆普洱交易中心为例,大2015年12月7日、8日开放众筹申购,共有6693人次参加了申购,1810万元标的物全部售馨。12月10日挂牌交易,开市3分钟后便全部涨停,随后连续三个交易日价格涨停,以至于不得不停牌一天。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其一产品选择得当,无论是茶叶、酒、人参,精品都具有时间越长价值越高的特性;其二发售方让利,将升值空间让给购买方,调动了积极性;其三模式得当,不是买空卖空和不带杠杆,极大降低了买方的不安。这样的现货交易模式是值得赞赏和推广的。
然而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有一些交易场所的创新步子迈得太大,尤其是背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如近期一家白酒交易场所在其内部交流会上讨论酒类金融化的出路,会上有人提出做白酒金融衍生品,比如权利证、期权,还有人说可以将酒类的订单、风险金、舱单等证券化,这都是过度金融化的建议,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其实白酒交易场所很早就推出的“纸白酒”是前文提到的商品发售模式的前辈,“纸白酒”的“定制产品—发行上市—存货融资”的路线和现有的模式并没有区别。目前“纸白酒”目前的窘境是高端白酒销售受严控公款消费带来的不景气、不少酒企将酒交所作为简单的融资工具和渠道,以及厂家和投资者观念错位等多种因素混合后带来的结果,并不是交易模式不够合理,不够创新的原因。
2016年是白酒行业深入调整的第四年,正处在一个筑底期,酒业内部结构正在深度重构的时刻(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语),加上中国目前经济处于中低速新常态甚至不景气,大环境并不具有符合现货交易投资者习惯的快钱来快钱去的条件,贸然在现有模式下再进一步证券化白酒金融衍生品,恐怕就会走上泛亚的老路。
众所周知,次贷危机就是过度金融自由化和所谓的金融创新带来的,而泛亚危机也给现货金融衍生品敲响了警钟。在现货交易领域寒冬到来的前夕,交易场所考虑的其实是应该如何适当收缩,而不是应该想方设法通过增加金融衍生品,刺激交易来提高业绩。
适度的创新是很好的触媒,过度的创新则是饮鸩止渴。金融衍生品天然具有杠杆效应和连带效应,影响广泛,因此,在这方面的创新,应当是宜慢不宜快,宜稳不宜激进。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