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一度风风火火的现货交易所最近变得低调而冷清,但一场深刻的变革却已经从其自身内部开始,让这个曾经营收颇丰的行业感到了生存的压力。
分散式柜台交易成检查重点
“没有交易所愿意主动做这样的改变,即便有一些问题暴露,但这几乎关系到交易所的业务根基,谁会冒着丢掉重大收入的风险砍掉这一块?”一位东南地区现货交易所的相关人士这样告诉记者,而他所说的“改变”,指的是被现货交易所称为“分散式柜台交易”的业务模式正在遭遇更严格的监管,即将停办。而在此之前,国内不少交易所总能找到办法绕开监管自行其是。
几乎就在现货交易所“忍痛割爱”的同时,有意成为现货交易所会员单位的殷先生在接触两家交易所后也流露出了失望。“一家已经收紧了会员单位的资格发放,即便批了也不能成为‘做市商’。还有一家只开放客户代理开发的代理商资格,都没有什么可做的。”
让殷先生失望的根本原因就是,地方监管部门早已把“分散式柜台交易”划在了红线以内,而这也就是他所理解的“会员做市商”。
记者获悉,就在2015年年底,广东、福建等多个省份的相关监管部门对现货交易所组织了现场检查,其中客户投诉问题较多的分散式柜台交易模式是检查的重点。
一位交易所负责人告诉记者,此轮检查是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一次,监管部门一旦发现问题会直接从银行端入手直接断掉交易所的业务,交易所如果没有银行进行对接也就无法再展开任何业务。目前已经有一批现货交易所陆续被叫停,但也有一些交易所将分散式柜台交易模式进行了“包装”,在检查中蒙混过关,甚至在一个省份内出现了部分交易所关停而另外一部分交易所分散式柜台交易模式仍在正常运营的乱象。
上述东南地区现货交易所的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他们交易所的分散式柜台交易模式是向天津贵金属交易所学的,而天津贵金属交易所2008年推出这一模式后便为其他交易所大量模仿,使其成为国内现货交易所的重要业务模式之一。
现货交易所乱象频发
据记者了解,所谓分散式柜台交易指的是交易所会员单位与客户之间双边交易。交易所不参与交易,直接引入国外交易所的数据来提供报价,仅提供结算及风险管理等相关服务。更直接一点讲,交易者亦即客户与会员单位之间是一买一卖,一多一空,一亏一赚的关系。
而在业内人士眼中,中国特色的分散式柜台交易就是一种伪做市商的交易制度,与常规做市商做市的主要区别就是产品的基准价格不是自己报出的而是直接从国际权威机构获得。分散式柜台交易就是现货交易所引入数据源之后统一对外报价,投资者无论买入还是卖出都会与会员进行成交并成为对手方。为了便于投机,这种交易方式通过交付延期费用的方式可以无限期的逃避交割的货物。事实也是如此,现货交易所的交割率极低,甚至有的交易所会故意通过相关规定抬高交割的成本。
事实上,监管层对这种分散式柜台交易模式的态度始终是不支持的。在《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国发〔2011〕3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2〕37号)发布后,分散式柜台交易受到的市场争议进一步增加。其中“37号文”第五条中明确规定不准集中交易和合约标准化,而分散式柜台交易明显触及了这两条红线。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告诉记者,我国的所有现货交易所名义上看似归地方政府金融办管理,但是实际上它所从事的业务属于类期货交易,按照国务院“38号文件”,它归中国证监会监管。正是这种情况导致现货交易所乱象频发,即使全面整顿后也没有良性发展,只有来一场现货交易所重大改革。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