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在去年证监会清整联办7号文发布之后,交易场所明确发出公告提高保证金比例的次数达到35次(部分交易所多次上调保证金比例),其中保证金比例上调至20%之上的达到15次。那些将合约保证金比例提高至20%以上的交易场所,多数在不久之后就宣布了相应合约或品种的退市。
小编在与多家平台运营方沟通后发现,目前市场上比较主流的一个观点是:现货交易某个合约一旦保证金提高至20%以上,基本就宣告该合约的崩坏。
即便是20%的保证金仍然有5倍的杠杆倍率,为何这一合约就“没法做”了呢?
20%以上的保证金比例为何如此惹眼?或许当前现货交易平台各品种合约保证金比例的分布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立信金融要素市场行业数据库》显示,在册交易场所交易品种合约的保证金比例主要分布在5-10%,占比高达43%;保证金比例为3-5%的占比也高达30%。相反的,10%以上的“低杠杆”占比仅为3%;20%以上的占比几乎忽略不计。
这意味着,尽管在去杠杆化之风盛行的背景下,大多数交易场所仍倾向于维持低保证金策略。
5倍杠杆的尴尬
目前的情况是,一旦某个合约的保证金比例达到20%以上,这个合约的存在就成了鸡肋。至高5倍的杠杆使得现货市场“以小博大”的魅力严重缩水,在市场行情波动不是那么激烈的情况下,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手续费、点差、仓息等交易成本就能让投资者望而却步。因此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带有更高杠杆倍率的品种合约显得更具吸引力。
而对于那些喜欢不带杠杆投资方式的投资者,很显然出门左转的股票市场或房产市场似乎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劣币驱逐良币?
曾几何时,国内现货市场的交易方式从“投资”变成了“投机”,整个行业自上而下笼罩着一层浮躁的气息:投资者热衷于重仓操作,会员单位与交易所也热衷于赚快钱。这样的结果是,同一品种不同合约杠杆倍率不同的情况下,低杠杆的合约常常少人问津。
然而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低杠杆的投资方式无疑更具可持续性。对于那些喜欢动不动“ALL IN”的投资者,降低杠杆倍率有助于纠正他们的不良操作习惯;对于平台运营方来说,因投资者突遭巨亏而产生投诉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尝试让市场参与者自然意识到“驱逐良币的乃劣币”不太可能。这样的情况下,似乎只有通过行政手段强制执行,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近年来监管机构在各大金融市场上接连进行去杠杆化操作。
从这样的角度看,此轮泛金融市场去杠杆化运动或是一次整固现货市场风貌的机会?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