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现货交易场所从创立伊始就会建立合规部门,订立合规规范,下发会员单位,要求严格执行。每一年也会不厌其烦反复下发通知、公告,强调合规的重要性,至于合规大会那是年年开,但各类投诉、维权依然频频发生,令交易场所不胜其烦,疲于奔命。
合规强调无数遍,维权事件仍不断。这是何故?其实从投诉中就能看出。
目前网络上的投诉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站在政策面、宏观面上质疑交易场所的合法性,这是去年维权行为越演越烈后出现的新焦点。二是站在微观、实操角度,揪住会员单位开设的直播室中,那些“交易分析师”、“喊单老师”没有职业资格证书,却给予投资人交易建议,导致亏损的传统漏洞。
对于前者来说,现在越来越多的法院判例已经支持现货交易场所的合法性,尤其是去年底,最高法院驳回甘肃一名起诉人不服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的申诉,对现货交易场所的合法性给予肯定后,法律、政策层面已经没有致命隐患。对于后者,由于喊单是否恶意是否主观行为,很难判定,因此这一直是缠绕在现货交易场所脖子上的绳索,成为交易所心中难以抹去的阴影。
那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顽症吗?
未必。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知道相似的历史,就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
不知道是否有人还记得90年代中后期的证券市场。当时证券交易所一如现在的现货交易所,大众实际并不深刻了解,只凭着对财富的期待和满腔的热情冲了进去。而他们交易的依据,或者为各类小道消息,或者是鱼龙混杂的股评家。
回首看来,这些股评家和现在这些现货交易场所交易直播室的“交易分析师”何其相似,都是出身三教九流,能力参差不齐,口碑众说纷纭。当时还没有线上点评、荐股的做法,这些股评家或者是在合法报纸上或非法小报上刊登评论,或者是在证券公司或其他地点线下讲课分析,从一开始广受欢迎,到后期视为骗子,最终被媒体揭露,那些所谓的著名股评家,几乎每一个背后都有投资咨询公司、证券代理公司的背景,所谓“南雷北赵”这类人,最终结局不是当啷入狱就是出国避祸。
当股民对股评家的民愤强烈到引发社会舆论口诛笔伐时,证监会终于对股评家做出了资格规范,最初是要求必须实名不许用笔名发表股评,随后要求只有投资咨询机构的专职人员才能发表股评,最终推出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对从事证券分析、金融分析的人士做出职业资格要求。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从股评师到证券分析师这一演变是否能看出,现货交易领域应该摒弃那些容易落人口实,没有任何从业资格可以证明自身水平、能力的所谓直播室的“交易分析师”,而让具有官方认可职业资格的专业人士来对投资人进行指导呢?
从实际工作中来看,现货交易场所不可能完全禁止会员单位的直播室“交易分析师”的存在,但它们可以对这些直播室的“交易分析师”的资格提出要求。这不仅是一个可执行的控制标准,也是一个当遇到类似投诉时,证明自身没有过错的有力依据。
事实上,这类职业资格设立和培训已经在行业协会,在交易所层面进行了尝试。前者有全国贵金属流通管理委员会负责执行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职协同意设立的“贵金属交易师”、“原油交易师”资格认证,从国家层面提供职业资格培训。后者有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的黄金交易从业水平考试,适用于该交易所的交易操作。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