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导读: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亏钱了就妖魔化现货分析师?
许多客户对于一些投资理论或理念上的东西并不感冒,他们更希望听到的是具体的入场点位和出场点位以及相应的仓位。分析师明确给出点位似乎违反辅导客户的初衷,但拒不给出又容易引起客户的不满。分析师给出操作建议,客户如果赚钱,还则罢了,一旦被套或亏钱,他们动不动就指责分析师乱喊单,故意让他们亏损。
曾几何时,现货交易平台上提供行情策略的分析师被带上了类似于“恶意喊单”、“合伙诈骗”这样贬义十足的帽子。近期的一则媒体报道更是将现货分析师与股市“南雷北赵”联系在了一起,使得现货分析师身上又添上了一层“江湖术士”的负面光环。众多投资者所信赖的现货分析师居然只是一群招摇撞骗的江湖术士?这样的比拟未免过于危言耸听。
那么,现货分析师究竟是如何被一步步妖魔化的呢?
客户服务的必要产物
从流程上看,一个客户通过交易平台的某个会员单位开户、入金,然后利用平台方提供的软件入市交易,整个过程似乎和分析师、喊单师什么的根本扯不上关系。
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许多客户在缺乏必要的投资者教育积淀的情况下,初入市场表现出一种无从下手的尴尬。于是,为了更好地为终端客户提供服务,会员单位不得不引入分析师在线辅导机制,避免客户胡乱操作造成不必要的亏损。
到这一步,似乎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和谐与顺理成章。
分析师面临的两难选择
问题在于,许多客户对于一些投资理论或理念上的东西并不感冒,他们更希望听到的是具体的入场点位和出场点位以及相应的仓位,毕竟自创一套交易机制是一项历时长久、颇具难度的浩大工程。
到这一步,分析师开始额头冒汗:明确给出点位似乎违反了辅导客户的初衷,何况自己也不能确定其准确性,但拒不给出又容易引起客户的不满。可谓“进亦忧,退亦忧”。
急功近利者的野望
发展到这一步,现货分析师的妖魔化进程开始出现了分支:大多数坚持原则的分析师会尽可能规避喊单风险的前提下继续辅导客户交易,或是转而专攻研究报告之类。而少部分急功近利者在金钱的诱惑下(许多分析师的绩效考核是与客户入金量成正比的),开始恶意唆使客户下重仓,期待后者迅速爆仓而加大入金量。
至此,一些行业中的害群之马开始露出自己本来的面目,但仅仅凭借他们所作的恶仍不足以形成气候。
恶意维权&媒体聒噪将事态扩大化
在急功近利者的“指导”下,客户若是能盈利则相安无事,而一旦出现较大亏损则很大可能会转化为维权者,其心态大约和那些因房价下跌而打砸售楼处的业主一样。
倘若维权者通过种种渠道成功抱团,并通过急于寻求“爆点”的媒体大肆宣扬,愤怒的投资者加上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媒体“强强联手”,则事态就会发展至不可收拾的地步。
于是,现货分析师身上“江湖术士”的负面光环,基本就坐实了。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