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各省市现货贵金属交易场所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然而,其“分散式柜台交易模式”多受诟病:不仅屡遭媒体曝光,而且国家也组成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开展各种形式的清理整顿活动。
2016年3月2日,证监会网站发布的《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问答》中第十四条明确指出,“这些交易场所名为现货交易场所,实为投机炒作平台,对实体经济没有积极作用,还因个人客户亏损累累而引发大量投诉与纠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贵金属分散式柜台交易到底是怎样的机制,国家如何推动贵金属市场健康成长?对于这些一直牵动人心的问题,专家们作出了解答。
现行的很多场外贵金属交易所,以分散式柜台交易为运作模式,实质上是引入外部价格,供所有交易使用;会员按照交易所报价承接客户的买卖交易,并与客户交易;客户只能与自己的会员交易,不能与其他任何主体交易;会员可以向自己的特别会员“对冲交易”。
交易场所功能缺失
交易所的本质是市场。作为贵金属交易平台,“发现价格”“便于实物买卖的双方达成交易和完成交割”“便于实物经营者套期保值”是必须具备的基础功能。然而,以分散式柜台交易为运作模式的交易平台,却不具备这些基本功能。
价格方面,这些平台现行的做法是引入外部价格,由客户与会员交易。这些价格实质上是将彭博、路透等机构发布的境外实时价格换算为人民币价格。如果境外市场停止运行,这些交易平台也就失去了价格来源。所以,这些平台经常会发布“某日是西方节日,境外市场休市,本市场也休市”等公告。这种做法是与交易场所“发现价格”的功能背道而驰的。
其次,即使这些平台想内部产生价格,也难以实现。因为价格产生的先决条件是充分的市场竞争,这要求所有的交易者能自主报价、自主选择交易对手、自主决定交易。而这些平台中的交易者都没有上述三项自主权,从而这种市场中无法形成竞争、无法从内部产生价格。
再次,实物经营者在分散式柜台交易模式下的交易平台中,难以便捷地买入和卖出实物商品。因为,交易平台不参与交易,更谈不上实物的买卖;其特别会员交易对手有限,不与其他任何主体交易,而且交易权限有限,仅被动承接会员下单;会员交易对手极其有限,仅与自己的客户交易,仅被动承接客户下单。由于交易平台制定了高昂的交割费用和交割数量限制,客户无法完成交割。
现实中,这些交易平台没有实物贵金属仓储、物流、生产准入等业务体系,更没有实物贵金属经营者参与交易和交割。笔者认为,这个体系不支持、也更没有真正的贵金属经营者参与,完全是一个封闭的“零和”资金对赌游戏。
利益严重对立的交易双方
这个零和的资金游戏中,一方的盈利只能建立在另一方的亏损之上。
交易制度和利润来源决定了交易平台与会员是利益共同体。交易平台和会员的收益都来自客户,交易所依靠会员招揽客户做交易,来收取自己的收益-交易手续费。这种交易体系规定:客户与会员发生交易时,客户要向会员支付点差和交易手续费、向交易所支付交易手续费;会员不仅不向交易所缴纳费用,还从客户身上收取费用。
会员的利润全部来源于客户的交易手续费、交易点差和交易亏损。而会员所谓的对冲风险,仅仅是会员发生亏损时做的缓冲制度安排。现实中,几乎所有的会员几乎很少使用对冲手段。
会员与交易所没有资金支付关系,只有业务合作关系。会员需要依靠交易所提供的种种便利,来招揽客户。
因此,客户群体是交易平台与会员的利益对立面。客户群体的盈利是这个体系最大的风险,直接威胁到交易平台和会员的盈利,甚至是生存。如果客户群体持续盈利、会员交易失败,交易所将面临不能向客户支付盈利的局面;如果发生会员大面积亏损,则这个体系就要彻底垮台。所以,这些交易平台的风控工作的核心目标,就是尽力保证会员不被赌垮。
会员不能亏钱,唯一的手段和结果就是客户群体持续亏钱。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