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公元前278年,楚大夫屈原用四倍杠杆买入楚国国企股和新兴产业股,为国接盘。结果因为实际控制人楚怀王减持,4天3天大跌双杀。屈夫子闻讯非常绝望,遂投江而去。为了警醒后世,人们就用绿色粽叶包裹红色猪肉,再用绳子扎牢,以此表达“阴包阳”。阴包阳,被套牢,请慎用杠杆~
如果让屈原来炒股,说不定还不如你呢。屈夫子选择满仓楚国国企股,反观隔壁国同事张仪却选择分散投资,这边持股秦国,那边也没忘买入魏国。眼看着秦国跌了,转天就跑到魏国当了国相,一路春风好不得意。所以今天吃着粽子,也别忘了那些年屈原教我们的事: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屈原在楚国上班的前几年都挺滋润,21岁走红,当了楚怀王左徒。但小屈年轻气盛,先后张罗了三次变法,把旧贵族折腾地够呛,也得罪了同事。后来果然被同事告了,在公元前304年被东家流放到了汉北,你说他后悔不?这两天股市震荡,掐指一算又到端午了。这骑墙的行情真让人忐忑,屈夫子提醒我们:做好风险控制,见好就收,陪家人吃粽子去吧……
投资误区
屈原手中的股票退市了,最终屈原来到了江边。那是什么原因呢?
1、屈原过于自信不愿听旁人意见。屈原大搞改革的时候,就有专家出来提示风险了:屈原,你这么搞,会不会动静太大啊?没看见那些旧贵族看你的眼神都冒绿光吗?简直恨不得“生啖汝肉”啊!一个跟屈原平级的上官大夫名叫靳尚的说:小屈同志啊,你那些改革草案都很好,但能不能让老夫看看,咱们商量商量呀?
可是,意气风发的屈原根本听不进这些提示和意见,他自以为得到了怀王的宠爱与信任,背后有一座大靠山,根本没有把上官大夫放在眼里,起草的文件连看都不让他看一眼。这可把靳尚给气坏了,他本来就代表着旧贵族的利益,于是他去楚怀王那里进谗:“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古代君王哪个没有猜疑之心呢?“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概莫能外。哦,没你屈原寡人就玩不转啦?得,你也别当什么左徒啦,去当个三闾大夫反省反省吧!笨虎觉得,屈原没有弄明白一件事:做投资找对概念是很重要,改革的确是热炒的概念,但与之相对的就有保守派,两派之间就有博弈和妥协,这也注定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而会一波三折。比如,新能源是不是概念?没错,但煤炭、石油、天然气会轻易让位吗?
2、心理素质不够淡定,一受打击就消沉。历史上哪个重臣的仕途没有些波折呢?暂时清净一下,反省反省自己的策略未尝不是件好事。但屈原缺乏古代士大夫“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观天上云卷云舒”的胸襟。楚怀王稍微冷落他一下(股价刚有些波动),屈原心里就失去了平衡,开始发起牢骚来。
一篇流传千古的《离骚》就这样问世了。但其中表达出了“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的意思。尤其是一句“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更是彻底激怒了楚怀王。好你个屈原,敢骂寡人是听信谗言、不辨是非的昏君!自此屈原失去了被再次重用的机会,被流放汉北。
3、性格偏执过于追求完美。屈原近乎执拗的“忠君—怨君—忠君”的政治模式的反复循环。即不管谁是君王,都毫无保留地忠诚。若忠诚被接受则继续忠诚,若忠诚没有被接受则用“怨艾”的文字倾吐内心的失意情绪和对君王不变的赤子之心。正是这个单一的循环模式,演绎了他“国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所居”的政治悲剧。
这种执拗和刨根问底的性格从屈原另一大作品《天问》中也能看出端倪。屈原在《天问》中问天问地,问历史,问宗教,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其中,屈原甚至问到了宇宙起源、天体结构和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这些问题直到今天还未完全破解。
如此偏执的屈原当然不甘心就此抛弃手中的股票止损,他不相信、也不愿承认自己的失败;总还在期待奇迹发生的那一天。直到公元前278年,秦国再次攻楚,占领郢都,屈原重返郢都的希望彻底破灭,于是作人生最后一篇诗词《怀沙》,再次抒发忠贞爱国的崇高志节,倾诉了郁积于心头的苦闷,然后投汩罗江而死。终年62岁。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
屈原就是芈月的老相好的师父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