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发展潜力大 四种创新模式引领新趋势

对于未来电子交易的发展趋势,这些专家们还认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更多样的市场变化、更广泛的市场参与、更高的安全需求和更完善的生态环境。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践行深入,去年以来,商品现货市场去产能日渐显著,而大宗商品场内场外市场也快速活跃。与此同时,交易误区及风险点有所增多。在此背景下,为处理好创新发展与风险管控的关系,推动场内场外两个市场的协调发展,8月30日,由知名科技公司金网安泰主办、商通社承办的“科技创新与风险管理”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针对当前的市场风险与机遇,与会专家们指出,场外市场交易形式多样,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在规范场外市场行为、提高透明度的前提下,应大力推进场外市场建设,鼓励场外市场进行多样化竞争。

针对场内场外割裂的不同观点,与会专家们指出,场内场外两个市场实质上是一个完整的主体。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场内场外正在加速融合。两者不断结合交易方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正实现弯道超车,在服务好实体经济的基础上,朝着全球化定价中心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

对于未来电子交易的发展趋势,这些专家们还认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更多样的市场变化、更广泛的市场参与、更高的安全需求和更完善的生态环境。

金网安泰副总经理李克指出,自从1999年广西食糖中心批发市场应用第一套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系统组织交易至今,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行业在我国已发展近二十年,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已形成我国商品市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大宗商品市场也积累了诸多问题,包括产能过剩、经销贸易环节繁复、价格波动过大、行业数据缺失、信息极度不对称等,这些都极大影响了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整体运营效率以及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李克介绍,我国大宗商品市场自2013年后进入高速发展期。目前数十种创新交易模式,近千品种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其交易模式逐渐演化为挂牌交易、即期现货、连续现货、竞价交易、现货发售等二十余种。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从投机交易逐步转型成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实质性交易。截至2015年底,各类交易场所已多达1021家,覆盖全国31个省,交易规模达30万亿元。其中600家以上都以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业务为主。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应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低级经济结构到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而发挥积极作用。

原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正局级研究员黄运成在主题演讲中指出,场外市场的交易量远大于场内市场,且因为其交易形式多样,未来发展潜力不可低估。不过,因场外市场的办公场地、人员及运行形式不一,监管规定相应缺乏系统化。他认为,从监管角度考虑,一是要鼓励场外市场发展,推进场外市场建设。在规范场外市场行为、提高透明度的前提下,鼓励场外市场进行多样化竞争。二是进一步推进监管的透明度,明确当前场外市场的监管框架。制定监管规则时候,要厘清乱象本身背后的体制原因。三是进一步明确监管机构的市场定位,约束监管权力。四是打破垄断,公开新设交易场所的法定条件。五是改革目前监管机构既是执法者又是立法者的现状、建设立法机构独立立法、执法机构严格执法的法律环境。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学教授常清在发言中强调要正确理解期货、现货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市场。但期货、现货市场有不同的交易方式,这些交易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产生,形成时间序列价格,目的是为生产经营者服务,为贸易服务,为交易服务,也为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服务。

“多种交易方式互相补充,然后形成多种多样的、时间序列价格来调节资源的合理流通。”他说,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核心,但市场怎么配置资源,它一定是形成时间序列价格,随着近期、远期价格不断变化的信号来配置资源,调节生产经营,调节流通消费。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

(1)
上一篇 2016-09-01 17:29
下一篇 2016-09-02 10:27

相关推荐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