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年底至今全球各大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向来看,2015年货币大战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
从各大经济体货币政策预期表现来看,2014年10月30日消息,在为期两天的政策制定会议结束后,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公布了货币政策声明,宣布第三轮量化宽松(QE3)计划终结。美联储在结束空前的资产购买时期后,正将注意力转向首次加息,并且在2015年上半年加息的预期越来越明显。
美国退出QE及预期加息引发全球各大经济体货币政策连锁反应。
日本央行2014年10月底决议:将每年基础货币的货币刺激目标加大至 80万亿日元,此前目标60-70万亿日元。并且在2014年11月份日本央行再次强调维持货币政策不变,承诺以每年80万亿日元的速度扩大基础货币。
日本央行(BOE)宣布扩大宽松规模之后,市场的目光都落到了欧洲央行(ECB)的身上,大部分的经济学家们预计,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基(MARio Draghi)将会宣布在2015年实施QE,包括购买主权国债。而从当前欧元区的通胀和经济状况来看,欧洲央行的确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最新的数据显示,失业率仍位于11.5%的低位,通胀则仍处于0.4%的水平,依然面临通缩的风险。欧元区最大的经济之一的法国和意大利需要重新调整以实现预算目标,即使是领头羊德国的底气也有所不足。
进入2015年,欧盟终于不负所望,央行于2015年1月22日宣布推出欧版量化宽松(QE),每月采购600亿欧元资产,持续到2016年9月。从今年3月1日启动计算,本次QE将持续19个月,总额度为1.14万亿欧元,新增额度9500亿欧元。至此,欧盟货币政策正式转向,开始通过放水刺激经济复苏。
此外,2015年1月21日,加拿大央行意外降,25个基点,澳大利亚等国家降息的预期也在不断增加。
对于中国来讲,在经济结构深化调整阶段,经济增速也面临着下滑的压力。来自中国央行的消息称,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中国货币政策由原来“微刺激”转向全面刺激。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认为,各大经济体经济基本面不同导致当前货币政策走向出现较大的差异。美国经济基本面好转,宽松货币政策开始退出,美元开始回归强势,国际资本开始回流美国,影响欧盟、日本、乃至中国的货币政策。而欧盟、日本经济基本面尚未明显好转,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两个经济体通过宽松货币刺激经济复苏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对于中国来讲,经济仍然处于“触底”阶段,经济改革与结构调整还在持续,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节奏。受美日欧货币政策变化影响,如果国内货币政策持续从紧将不利于宏观经济平稳增长,如果货币政策转向大幅放水,那么,此前的改革成效则付诸东流。此时,对于中国的货币政策走向来讲,处于两难境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