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在开年大会上,抛出未来12年“技术、技术、技术”的口号。如今近四年过去,面对未来技术及供应链,京东首次披露了更具体的目标和路径。
“未来十年,京东数智化社会供应链的目标是服务全球15亿消费者、近1000万家企业,带动客户库存周转天数降低30%,推动社会物流成本占比降至10%以内,同时推进可持续的消费,京东集团碳排放与2019年相比减少50%。”11月25日,在2020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上,京东集团首席战略官廖建文透露。

廖建文口中的数智化社会供应链,被视为京东面向未来十年构建的新一代基础设施,它意味着以数智化技术连接和优化社会生产、流通、服务的各个环节,降低社会成本、提高社会效率。“京东数智化社会供应链将持续连接各类场景,同时与外部生态合作伙伴形成共生互生的生态合作关系。”
在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智联云总裁、IEEE Fellow周伯文看来,推进数智化社会供应链的过程中,京东需要两条“桨”,包括共创开放生态以及前沿技术探索。
围绕这两大方面,同日京东频放“大招”。不仅成立聚焦前沿理论基础的京东探索研究院,同时发布四大企业级产品,围绕零售、物流、金融、教育、政务等场景全面助力产业数智化发展。
久耕产业互联网
“在过去的消费互联网时代,其实京东一直在做着产业互联网的事情。”廖建文表示。
在廖建文看来,消费互联网提升的是交易效率,亦即高效地实现供需匹配。然而,它并未解决产业效率的问题,从价值链上游的产品设计、预测再到生产、流通、销售、配送直至用户端,产业链的效率很难通过消费互联网来解决。
作为早期消费互联网的参与者之一,京东则是一个例外。早自2007年,京东便开始自建物流体系,直到形成如今仓配一体化的高效供应链。“京东从第一天开始就在提成本、效率、体验,在解决零售供应链的问题,它是支撑京东向前走的原因。”廖建文表示。
事实上,通过京东过去十几年的投入,京东确实在持续优化行业成本、效率与体验。数据显示,目前京东自营商品超500万SKU,库存周转天数降至34天。相较之下,全球零售业以运营效率著称的美国零售巨头,仅管理数千个SKU的同时,库存周转天数在30天左右。
同时,京东已建成覆盖全国的仓配物流体系,92%区县、83%乡镇已实现24小时达,这一速度也是世界领先水平。在京东与众多合作伙伴的共同推动下,中国社会化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已从2007年的18.4%降至目前的14.7%,这意味着节省出了接近数万亿社会资源。
在产业互联网到来之际,京东也没有止步于此,通过将自身技术能力形成模块并对外输出,京东仍在继续进行产业重塑。
据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智联云总裁、IEEE Fellow周伯文介绍,从最下层的技术后台物理层到最上层的行业与场景层,京东积累了全栈数智化技术、产品、服务体系。通过公有云IaaS、专有云IaaS等技术后台以及基础设施的加持,京东构建了深厚的技术实力。这些技术上升到Cloud OS、T-PaaS所在的技术+数据中台层,让京东不仅服务于内部场景,也可以支撑外部场景。

目前,京东已将自身能力进行对外开放。无论是优化商家供应链,到全AI参与的C2M反向定制,甚至上溯至AI柔性生产,京东均存在自己的思考,亦发挥自己的价值。“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进行产业变革是当前最大的确定性。”周伯文指出。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