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了一记34.42亿元重拳的美团,股价为何不跌反涨?

监管部门对美团的处罚公告,基本覆盖了SWOT分析的逻辑框架,甚至可以看作是对个体公司竞争优势全面、权威的解读范本。

来源:基本面力场

昨天财经领域的一条大新闻,当属美团因垄断而被罚34.42亿的事儿,具体情况已无需力场君再提了,网上有的是。按说这个处罚金额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尽管明显低于此前对阿里巴巴的182亿元的处罚金额,但是对于2020年净利润只有47亿元的美团,大半年算是白干。

挨了一记34.42亿元重拳的美团,股价为何不跌反涨?

有意思的是,这份处罚是在昨天下午4点半、港股收盘之后发布的,美团的港股股价没有到影响可以理解,但是晚间大洋彼岸开盘之后,美团的ADR也没有受到影响,还一度上涨了超2%;事实上,美团的港股在过去几周里表现都很强劲,相比8月20日的阶段性低点,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已经涨超30%。

力场君并不是在挺美团。相反,关于互联网平台型公司,一直被市场看中进而赋予较高的估值,力场君认为它的投资逻辑主要在三个方面:

1、线上流量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2、线上获客和商业转化具有低成本优势;

3、未来具有垄断带来超额利润的预期。

但是在目前的产业环境、经济环境乃至政策环境下,至少在美团这家公司身上,力场君看不清上述三个投资逻辑是成立的。

扯远了,还是就事儿论事儿,来聊聊美团被处罚的个案。在浏览网上对美团垄断的口诛笔伐之余,在谴责美团损害公众利益之外,单从这份处罚公告中,力场君倒是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内容。比如,在处罚公告中,有关部门的表述语句中包括:

1、关于行业背景:网络餐饮外卖平台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不同餐饮经营者及餐饮商品信息展示、推荐及比较服务,并通过配送安排和调度服务,便捷地实现消费者用餐需求。

2、关于行业优势:网络餐饮外卖平台服务面向餐饮需求各异的不特定消费者,可以较大程度拓展餐饮经营者可触达的消费者范围,并可借助网络营销推广、大数据分析和算法等互联网技术手段,将餐饮经营者及其餐饮商品推送给更多潜在消费者,为餐饮经营者创造更多的交易机会。

3、关于差异化竞争:由于缺少相应的互联网技术支持,线下餐饮服务在挖掘潜在消费者、供需匹配等方面的效率通常低于网络餐饮外卖平台服务。

4、关于市场地位:当事人的市场份额超过50%,可以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相关市场高度集中,当事人具有较强的市场控制能力。

5、关于个体竞争优势:当事人具有较强的财力和先进的技术条件、其他经营者在交易上高度依赖当事人。

6、关于竞争“护城河”:相关市场进入难度大、当事人关联市场布局巩固和增强了市场力量。

嘿,力场君突然发现,这份处罚公告,竟然基本覆盖了SWOT分析的逻辑框架,甚至也可以看作是对个体公司竞争优势全面、权威的解读范本。

咱不提美团这家个体公司,投资者在判断一家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效仿这样的评价维度呢?

本文转载自基本面力场,内容可能有删改,文章观点不代表天府财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3)
上一篇 2021-10-09 11:59
下一篇 2021-10-10 18:32

相关推荐

  • 美团Q2扭亏背后:美团借钱黑猫投诉近30天近3000条投诉

    2023年,美团能够连续两季度拿出亮眼的成绩单,离不开其核心本地商业业务的持续增长,但不能忽视的是,美团的关键“利润奶牛”业务“美团借钱”近30天在黑猫投诉上有近3000条投诉,这些用户的投诉内容大多与“暴力催收”有关。在社交网络上,更是有多位网友指出美团借钱诱导用户开通贷款,不经用户同意查询征信。 核心本地商业业务持续增长,金融业务或成盈利关键 继一季度后,美团于二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再次实现超预期增长。公告显示,美团二季度营业收入为680亿元,同比增加33.4%,其中核心本地商业业务收入为512亿元,新业务收入为168亿元;二季度净利润为47亿元,实现扭亏为盈,其中核心本地商业业务实现的经营利润为111亿元,新业务造成的亏损为52亿元。 在“互联网公司终极变现靠金融贷款”的浪潮下,美团也不甘落后推出美团借钱等金融服务。但从数年前起,美团就已经不再在财报中披露其金融贷款业务的数据,而是将该业务与其开拓的零售业务、出行业务等归纳在新业务板块。虽然无法从财报中看到美团金融业务的发展情况,但是从投诉网站和社交网络的用户反馈来看,仅“美团借钱”的30天在黑猫投诉上就有近3000条投诉,以此推算美团的金融贷款业务发展良好且规模巨大。或已经实现美团创始人王兴当初“美团在未来将会成为超级平台,美团金融业务将会拥有千亿资产规模”的豪言。 近日,安全界大V“安全_云舒”发微博吐槽携程诱导用户开通金融贷款服务。“安全_云舒”的微博表示:自己在买机票时,在没注意的情况下被携程绑定了贷款服务,导致他出现1000元的逾期,而且在逾期前没有官方电话通知,在后续的还款过程中,携程又引导他只还10%的最低还款额度。事实上,很多在金融领域有布局的互联网企业都有这种诱导用户开通贷款的情况,其中就包括美团。近两年来,陆续有美团用户在社交媒体反映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开通了“美团生活费”,而且还在征信报告中出…

    2024-08-25 TMT
    7.5K
  • 男子看黄推掉陷阱,两个多小时被骗20余万,18万多是从借呗、招联、美团、携程、中邮、马上消费金融临时借来的

    电信诈骗固然可恨,但这些现金贷平台又在这场骗局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直到主人公最后向父母借钱时,在才家人的劝说下幡然醒悟,选择了报警止损。

    2023-07-20 TMT
    20.8K
  • 为什么互联网容易产生巨头垄断?巨头为什么喜欢让商家二选一?什么是网络外部性?

    2021年4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也因为同样的原因受到了182亿元罚款。 互联网巨头为什么喜欢让商家二选一?在传统行业比如说腾讯,短视频就是饿了么,京东、微信一模一样的即时通讯软件,会不会有人用呢?不会,因为那个网络里没有人,没有人就没有价值,而微信有这么多的用户,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这就叫直接网络外部性,因为我这个平台比较大,所以更多的人愿意加入这个平台,这样就非常容易诞生巨头。假如这个领域有两家公司,本来体量差不不太多,其中一家稍微大一点,那么它就会比另外一家更有价值,这样一来用户就会逐渐地向这个更大的企业流动,最终的结果就是大企业独霸天下,赢者通吃,较小的企业消亡。 除了这种直接外部性,互联网行业还有一种所谓的间接外部性。 2)间接网络外部性 直接外部性和间接外部性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有一个用户群体,它的价值正比于这个用户群体的平方(V=N²);而后者往往有两个用户群体,比如商家和消费者,它的价值正比于两个用户群体数量的乘积(V=M*N)。 比如软件行业的巨头微软。最开始可能有很多种操作系统,其中Windows更好用一点,所以微软的用户稍微多一点。用户多了之后,另外一个群体——软件商就更愿意针对Windows做开发,因为它的用户多;Windows上的软件多了,用户就更愿意来Windows,两者之间促进,于是微软的生态就越来越大。 再比如字节跳动。只要有新的产品和新的商业模式,在巨头的夹缝中依然可以诞生新的巨头。 在商业上,有时候看得见的威胁并不可怕,而看不见的新模式往往会颠覆我们的认知,即所谓的“降纬打击”。比如很多年前,移动以为联通是它最大的对手,后来发现短信业务全都被微信给抢走了;制造假币的人最开始以为验钞机是他最大的对手,最后发现假币是被微信和

    2023-05-09 TMT
    8.5K
  • 风投、私募、资本、基金傻傻分不清?ABCDEFG轮融资各有啥门道?

    近年来,我们经常看到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商业大战,比如网约车大战,私募股权基金的简称,就是一个基金公司,英文叫Private Equity。所以他们投的自然都是这种Private私有的公司,一般把钱投进去,然后捯饬捯饬公司升值了之后再把它卖了,低买高卖,像黑石、KKR、高瓴资本这些都是私募公司。 私募它既然是投到这些私有公司,这些没上市的公司,所以跟我们这些小股民投融资对吧,所以我就会去找这种专门投早期阶段的基金,一般这种基金就叫风险投资,就是Venture Capital,典型的公司比如说像真格基金、创新工场。所以他们专门投这种早期的项目,有时候还叫天使投资或者种子投资。 这个阶段公司一般特点因为你看它的想法还都没被验证,所以风险比较大,估值也低,这些投资人的投资金额一般也相对来讲小一些,差不多几百万的样子,投的项目也比较多,所以他们就期待这些项目当中能有几个翻个几十倍上百倍。 例如,在硅谷的一位天使投资人彼得·蒂尔,于2004年投资了Facebook,并获得了该公司10%的股份。现在,他已经声名远扬。这些基金在考虑投资这些项目时,也会查看商业计划书。但由于这个想法还未实施,因此基本上只是查看整个前景和行业状况。然后非常重要的是,他们会看创始团队或创始人是否有很好的执行能力,能否实施这个想法。 比如,Lindsay找了一家老王风投。老王看了之后觉得Lindsay这个女孩可以,天资聪颖,未来前途无量,所以他给了Lindsay 100万人民币。于是我开了第一家小Lin奶茶店,开始销售我的奶茶。没想到市场反应非常好,觉得Lindsay的奶茶顺应了现在又健康又美味的潮流。小Lin奶茶店深受大家喜欢,生意很好。这就相当于,我的想法已经得到了一个初步验证,即市场反应非常好。 这时我想要做什么?没错,我想开设分店。因此,我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即成长期。成长期的意思是,当这个想法已经得到了初…

    2023-04-27
    21.4K
  • 饿了么算法,骑手背后的“吸血鬼”

    工具的进步,事实上会带来管理者的惰性,会让管理者产生更多的幻觉。

    2021-03-15
    3.9K
已有 0 条评论